在北角,和富道與城市花園道與區內兩個相鄰的大型私人屋苑同名,也座落在同一條路上。兩者的路牌並排豎立,中間僅相隔幾米。根據街道地圖,這兩條街道以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為界,和富道向東面延伸,以西則是城市花園道。為何明明看似是一條貫通的道路,卻半途換了另一個名字?這就要從它們的出現說起。
1948年,均益倉買下北角填海而來的部分新地皮,興建碼頭和聯益貨倉。三年後,貨倉旁邊通往碼頭的道路因而被政府命名為「和富道」,取自英文中「倉庫」(wharf)一字的音譯。1970年代末,貨倉拆卸並計劃重建成大型私人屋苑,並沿用街道的中文名,命名為「和富中心」。
和富花園旁曾座落著1919年啟用的北角發電廠。80年代初電廠被重建成另一個大型樓盤——城市花園。屋苑內開通了一條行車馬路,與和富道相連。90年代初,這條私家路被政府收回管理,不同政府部門街道命名各有看法。中文專員、郵政署長和路政署總工程師曾屬意將這條街命名為「城市道」(Shing Shi Road),並反對「城市花園道」的命名,原因是這個名字無法體現其公用道路的性質,而且有機會與中環的花園道混淆。
另一邊廂,東區民政專員收到城市花園業主立案法團來信,大力推舉「城市花園道」的命名,於是向負責統籌街道命名的市政總署反映應考慮當區居民意願,採納這個街名,理由是城市花園是知名屋苑,屬當區地標,以屋苑名字命名街道可以切合環境,有助道路使用者定位。1992年,街道正式刊憲命名為「城市花園道」(City Garden Road)。
和富道和城市花園道的出現相距近30多年,兩者的命名更相差40年,各自標誌著北角的工業重鎮歲月和後來的經濟轉型,反映出區內土地用途的改變。雖然街道命名的檔案中未能找到政府不考慮將兩條街同一命名的原因,但從和富道的走向可見,門牌號碼自兩條街的交界處向東順序排列。如果將當時剛收回的私家路也納進和富道,這就意味著整條和富道的建築都需要重新編號,所有相關商戶和居民也要更改地址,對市民日常生活和政府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混亂可想而知。
雖然一條連貫道路使用同一個名字看似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街道命名需要考慮到對區內居民及商戶、市民大眾,公共服務甚至土地契約造成的影響。因此,如非必要,政府是不會更改歷史悠久而深入民心的街名。有時甚至為了保持原狀,而另外命名新的延伸路段。
英皇道於1935年刊憲命名,以慶祝英皇喬治五世登基25周典的銀禧大典,前身是筲箕灣道的一部分。作為港島東的主要幹道,英皇道貫通銅鑼灣至西灣河,但到了鰂魚涌與太古交界的路段,卻出現了不尋常的走向。過了船塢里後,英皇道正前方接上了康山道,而英皇道本身則轉向北面呈弧形延伸。康山道向東伸展270米後,又再次接合英皇道。為何會出現這種一條路中間夾著另一條路的局面呢?我們可以從街名著手拆解。
顧名思義,「康山道」是康山所在。1982年以前,這一段英皇道的正前方就是山丘,電車要循著鋪設在英皇道上的電車路軌,在山腳北面繞過,才能駛往筲箕灣。1982年至1985年間,為了發展大型住宅區和太古地鐵站,康山大部分的山體被夷平,並興建成康山花園、康怡花園及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在規劃期間被標註為「英皇道的拉直部分」,又或是「新英皇道」。然而,到了1986年,政府決定保留英皇道原本的路段,以避免改動任何現有的地址,新路不被視作英皇道的一部分,需要另外命名。經過多個政府部門的討論後,1987年4月3日正式刊憲將這條路定名為「康山道」(Kornhill Road),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街道分段。
佛光街是連接紅磡和何文田的主要道路,全長1.3公里,南端與紅磡工業區的民裕街相連,北端接連何文田與旺角交界的培正道。1926年,這條街首次刊憲命名,是一條不過200米長的街道,東起馬頭圍道,西至機利士路(今機利士北路)。當時培正道尚未出現,何文田仍是荒山野嶺,政府有意將這片山丘規劃為墳場。
1930年代初政府將窩打老道何文田段附近的地皮賣給辦學機構,培正小學與培正中學相繼於1933年和1935年開辦。直到1957年,位於校園北面,西起窩打老道,東至公主道(舊稱楠道,因瑪嘉烈公主1966年訪港而易名)的馬路被命名為「培正道」。其時佛光街和培正道並不相連,中間隔著大片山丘。山丘上的墳場在戰後已被寮屋區取代。當時正值大量難民從內地南下香港,人們在港九各處山邊搭建木屋或石屋容身。政府更於1952年起將何文田山谷設為特許徙置區,容許不同慈善團體在此為難民興建平房區。從1960年的地圖可見,隨著平房區的範圍擴大,培正道變成了這一帶的主要道路之一,過了楠道(今公主道)交界後,延伸至今天常盛街近何文田邨的位置。
1962年,政府公佈開發何文田山的計劃,打算在五年內分階段清拆過千間平房與寮屋、平整山丘,需要安置近兩萬多人口,以騰出一百多英畝(40公頃)的土地興建私人住宅,學校以及公共房屋。發展計劃還包括在公主道和漆咸道之間開通一條新路,連接培正道與佛光街,東面路段會修建一條橫跨漆咸道的拱橋進入紅磡。
五年後,何文田山的發展計劃未有如期完成,而連接佛光街與培正道的道路設計又有改變。由於這條路將會貫通紅磡,何文田以及旺角這三個人煙稠密地區,本已預期承載繁重的交通量。再加上當時獅子山隧道即將通車,紅磡海底隧道也在規劃當中,可以預想這條路的交通負荷必然會更重。
因此,交通諮詢委員會提議,將原本以迴旋處銜接公主道、培正道和佛光街的設計改為一條橫跨公主道的行車天橋——佛光街與培正道在天橋上接連,上面設有兩條斜路讓車輛轉入公主道。如此一來,三條街道可以在一個大容量的交匯處銜接,又能避免在公主道上設置交通燈位,保持這條幹道的行車暢通無阻,更有效地疏導交通。隨著天橋於1970年通車,佛光街也從原本僅200米長的街道,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知來往何文田和紅磡的主要道路。
城市發展的需求隨著時間改變,例如房屋規劃、交通運輸、商業及行政管理等,這些改變有時更會反映在街道的名稱與分段上。街道的構成有時會隨著城市的擴張發展而改頭換面,而今天所見的街道網絡正是多次城市發展浪潮交織而成的產物。
參考資料: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GAZETTING OF Street Name – Wharf Road”, February 1951, HKRS477-3-22 NAMING OF ROAD, STREETS ETC,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Public Works Programme, 1967/68 (First Review)”, May 1967, HKRS156-2-1721. Princess Margaret Rd./Pui Ching Rd., Junction – Improvements to….,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 “Naming of Street – Road in City Garden near City Garden Hotel”, 7 October 1991, HKRS1014-1-27 Naming of Streets in North Point,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District Officer (Eastern), “Naming of Street – Road in City Garden near City Garden Hotel”, 17 October 1991, HKRS1014-1-27 Naming of Streets in North Point,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Engineering (Highways), “Realignment of King’s Road at Kornhill”, 1984,
HKRS1443-2-45 Kornhill Development,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District Officer (Eastern), “Naming of Roads – Kornhill Development”, 12 March 1986, HKRS1443-4-46 Kornhill Development, HKSAR Public Records Office.
“Nga Tsin Wai Road, etc”, 26 June 1926, The Hongkong Government Gazette.
“Land Sale-Kowloon Inland Lot No. 2454, adjoining K.I.L. No. 1733, Waterloo Road”, 27 March 1931, The Hongkong Government Gazette.
“Land Sale-Kowloon Inland Lot No. 3056, adjoining K.I.L. No. 2454, Ho Mun Tin”, 10 November 1932, The Hongkong Government Gazette.
Hugh Farmer, “North Point Power Station”,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9 January 2023.
York Lo, “The Life and Family of S.M. Churn (張公勇, 1887-1959) of China Provident, Union Trading and Vibr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30 August 2021.
沙田區議會發展及房屋委員會,〈街道命名通則〉,2019年5月2日。
梁啟智,〈尋找何文田墳場原址〉(2022年11月28日),《獨立媒體》。
伍詠欣,〈代代相傳的「暗號」:你係培正人?你係咩社?〉(2019年10月6日),《明周文化》。
香港政府新聞處,〈何文田發展計劃完成 將成為九龍新中心〉(1972年7月8日),政府檔案處,檔案編號:XN000023。
〈交通諮詢會向當局建議 佛光街培正道與公主道連接〉(1967年4月28日),《工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