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子三角餘地的前世今生

Map of street networks of Sham Shui Po, Tai Kok Tsui, Mong Kok and Prince Edward in 1934

(二)太子三角餘地的前世今生

太子一區有著三角形的建築、公園以及安全島。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這一帶有這麼多三角餘地?它們又是怎樣形成的?

撰文 City Unseen

上一篇文章《太子的三角餘地》探索了太子附近的各類三角餘地——三角形的建築、公園以及安全島。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太子一帶有這麼多三角餘地?它們又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而言,這些三角形之所以形成,是因為街道的排列與海岸線平行。在佐敦與旺角之間,街區與彌敦道平行,朝南北向地排列。然而,到了太子一帶,海岸線開始向西北彎曲,延伸至荔枝角,街區也相應以同樣的弧線排列。於是,當兩個不同的街區格局交織在一起時,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空間。

若要較為詳盡地解釋,就要從九龍的海岸線說起。因為填海的緣故,九龍的海岸線是人為而非天然。單是大角咀一區,就有三個方向不一的街道格局混亂地交錯在一起,如欲探究當中因由,就必須回顧歷史。

19世紀的九龍地區多是農村鄉郊,英軍的基地佔據尖沙咀和油麻地一帶的大部分地區,城市發展只好沿著九龍半島狹長的西岸延伸。1870年代,殖民地政府開始將九龍的海濱地皮賣給私人發展商。到了20世紀初,土地買家的填海工程已延伸至渡船街(其時填海工程由私人出資承建,政府拍賣出售的土地實為海床)。這時亦大致定下了油麻地和旺角南北向的街區格局。在香港的舊區,平坦的土地上往往會被規劃成方格網狀的佈局,以方便土地管理和日後的快速擴展。

Map of Mong Kok, Tai Kok Tsui and Sham Shui Po Village in 1904

註:「新九龍」為殖民地政府對於1898年邊界線以北、獅子山脈以南的地區所使用的稱呼。

旺角以北一帶,城市發展相對較小。大角咀半島的華治邊界旁,曾經有一座大規模的船塢和油庫——大同船塢,建成於1975年。半島的另一邊僅有數行房屋。然而,其時大角咀與旺角之間仍相隔一個海灣,與深水埗之間則隔著多座小山丘。隨著時間推移,海灣被填為土地,山丘被夷平,山泥則被用作建築材料。

當時的深水埗仍是邊界以北的一條客家村落。直到1898年,英國政府透過《第二北京條約》獲得為期99年的新界租約,此處的地價馬上飛漲。在一眾華商中,一位名叫李炳的建築商人率先買下四周的農地作投資。

1903年至1920年期間,政府收回深水埗村的土地,並開始填海工程。包括李炳在內的一眾地主獲得大片土地賠償,他們亦開始將這一區發展成現代工業市鎮,建起一座座新的唐樓,旨在提升基層華人工人破舊、不衛生的居住環境。當時的署任港督施勳更稱讚這些唐樓「幾乎是防治鼠患的建築」。新市鎮的街區佈局呈方格網狀,範圍包括南昌街、欽州街、通州街及鴨寮街,像傳統村落一樣以東北至西南的方向排列,令日後的填海工程得以向長沙灣的海灣延伸。

Map of Mong Kok, Sham Shui Po, Tai Kok Tsui and Prince Edward street networks in 1924

1924年,呈南北向的旺角、呈西北-東南向的深水埗,以及角度稍微偏離旺角的大角咀,仍是三個獨立的路網,中間相隔著農地和空置的填海新增的空地。

幾年後,這三個路網在規劃藍圖上合併。1922年,殖民地政府認為基於當時香港的發展,以及在貿易網絡中的角色,需要有一個專責規劃部門,於是便成立了城市規劃委員會。此外,深水埗的發展帶來大量土地收入,激發了政府進一步開拓發展九龍北部的意欲。因此,1926年的時候委員會發布了九龍的長遠規劃藍圖,訂立了未來的主要交通幹道與填海發展區域。

Map of Mong Kok, Prince Edward, Tai Kok Tsui and Sham Shui Po street networks in 1934

深水埗的街道網絡向東南延伸,匯合旺角街區。平整山丘後,新修建的通州街和大角咀道連起了大角咀和深水埗。大角咀的部分地區重整,與深水埗的路網平行,以預留空間給連結荔枝角與尖沙咀的鐵路,然而,這條鐵路最終並沒有建成。從前的邊界變成了界限街,以一個不與任何一個街區對齊的角度,自東往西伸展開來。到了1930年代,藍圖中各個區域之間的空白已被填滿,形成了我們今天在太子所見的各個三角餘地。

Map of Kowloon in 2023
資料來源:

 

Pui-yin Ho, Making Hong Kong: A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8.

Cecilia L. Chu, Building Colonial Hong Kong: Speculative Development and Segregation in the City, Routledge, 2022.

Roger Bristow, Land-Use Planning in Hong Kong: History, Policies and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香港海事處。〈香港船塢史略〉。香港:海事處。

 

地圖與航拍圖:

 

Map of the Hong Kong and of the territories leased to great britain under 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signed at peking on the 9th of June, 1898, (1905) ( map no. 52* )

Kowloon and part of New Territories 1903 (Ordnance Survey Office, Southampton, 1904)

Kowloon and part of New Territories, surveyed in 1902-1903 under superintendence of Major H S King R E, corrected 1924.

Town Planning Schemes for Kowloon and New Kowloon, CO129/494, 1926.

Aerial photographs of Hong Kong, EAGLE/RN/HK/0001, Defence Geographic Centre, National Collec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y, Scotland, 1934.

所有歷史地圖均於 hkmaps.hk 上瀏覽。

你可能感興趣